来源[张君博]推荐
北京博爱堂中医医院有限公司
马新童,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曾任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和田地区第三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北京藏医院中医三科原主任。现创建马新童中医工作室与马新童中医药研究院。专业方向:中医经典传承流派的研究与临证运用。倡导天人地同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
临证中善于四诊合参(尤精于望诊与切诊),专于灵活运用古法古方全面诊调治身心灵三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二十多年临证已诊调治逾20万人次30多民族的全国各地及外国患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建立了中医传承论坛(微信版),积极在微信中传承中医的道法术,特别影响了临床一线的中医进而普惠了广大患者,因疗效明显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马神医”。特邀在北京博爱堂名医馆限号出诊。
魏公村馆
电话:010-88514939 , 010-68412758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9号院
乘车路线:乘地铁4号线魏公村(D出口,向南行至魏公街东口)下车,或乘公交:26、305、320、332、563、653、695、658、609魏公村下车。
邮编:100081
北京南站馆
电话:010-83973609 , 010-83973610
010-83970801 , 010-83970802 , 010-83970803
地址:北京市南二环开阳桥西南角(瀚海花园大厦)一层东侧
乘车路线:乘200路外环(原特12路).458路.62路开阳桥西。 144.458.专155开阳桥南。 122.377.414.454.50.90.997路开阳桥东。 133.144.381.414开阳桥北,或乘地铁4号线北京南站(北出口)下车。
邮编:100069
博爱堂京广中心馆
方位:北京市东三环京广中心南门旁边胡同内。
地址:朝阳区呼家楼 向军南里甲3号。
预约:010~65001727或65001258。18510520193。
开车:东三环内,京广桥西北角。
公交:呼家楼西。
地铁:6号线或10号线呼家楼站D口出,向南红绿灯路口右转向西80米即到。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和田地区第三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曾任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北京藏医院中医三科主任。创建中医传承论坛,精诚中医学会、国医馆等微信学术交流平台。热衷国学传承,熟悉中医经典。现创立马新童中医工作室与马新童中医药研究院。特邀在孔医堂、国医堂、葆德堂、行知堂、博爱堂等地限号出诊。
倡导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临证中善于四诊合参(尤精于望诊与切诊),擅长运用古法古方全面系统诊调治身心灵三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二十多年临证已诊调治逾20万人次30多民族的全国各地及外国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尤其擅长灵活运用古法古方,吸收古今各家学术思想,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科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风湿类疾病、皮肤病、不孕不育及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儿科等多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所创“心通脑泰汤”通涩和三法、“咳喘系列方”、“开心汤系列”、“败毒散系列”“逐瘀汤系列”等一系列处方既源于古方,又对古方进行创新。其中医学术系列微信十讲座及关于大温脾丸、乌梅丸、薯蓣丸、疮科流气饮、痰饮病的讲座至今是中医圈内的经典讲座。
颜大夫推荐
《伤寒杂病论》是每个中医人一辈子都应该捧读玩味的书,所谓“熟知《伤寒杂病论》不一定是个名家,但是不熟悉《伤寒杂病论》肯定不是一个名家”。
马新童老师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可谓是精诚备至,几乎研读过所有的版本,将学习伤寒的过程总结为三个境界:学伤寒、用伤寒、破伤寒。
本文马老师将就“如何学习伤寒”这个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以圆融之卓识指引大家窥见——伤寒归真。
录音原文翻译稿:
各位精诚中医学会的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跟大家分享学习《伤寒杂病论》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基石,而《伤寒杂病论》,在此多下功夫,能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神髓。回顾历史,纵览隋唐名著,金元四家,明清各派,凡是在学术上、临床上有所建树的,无不取法经典,无不精通仲景医学。仲景之书,不仅讲术,具备了治疗伤寒与杂病的理法方药及服药后的注意事项,而更重要的是讲道,即揭示了千变万化的各种疾病,甚至他的规律以及思维方法。术与道的密切结合,成就了圣人之书。因此,如何学好中医学,学习中医如何打下良好的基础及窍门捷径呢?答案就是从经典著作入手,经典是中医学的源头,打好基础,顺流而下则势如破竹。
仲景的医学来源于医经家与经方家,仲景书是集医经经方之大成,故有法有方。最可贵之处,是在理论指导下,对上古经验的总结,是一本承前启后的划时代之作,是我国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历代医家无不推崇备至。开创了中医学理法方药于一体的体系,称其曰:“启万世之法门,诚医门之圣书。”
一、如何学习伤寒
1.版 本
学习《伤寒杂病论》,首先要考虑版本的问题。我们通常用的是宋本,就是赵开美本,但是这个书是有一些残缺的,有许多问题有待商榷。我接触的《伤寒杂病论》一共有十个版本,有敦煌版本、唐代高继冲版、孙思邈《千金要方》里的版本、桂林古本、宋赵开美本、湘古本、元朝的成无己、康平本、康治本等。这些版本当中,我给大家推荐的是桂林古本。它里面的内容较全面,许多内容补充了宋本和其他版本里面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我建议大家,如果说想要好好地研究《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版本。给大家推荐的书是《伤寒杂病论会通》,黄竹斋先生以桂林古本为底版,把宋本、湘古本等其他的版本融在一块而编著的。
2.研究他的方、药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我们分为伤寒和杂病,也有人说《伤寒卒病论》,分为伤寒和卒病,有两个说法。不管怎么说,《伤寒杂病论》是一本书,有十六卷,这是可以肯定的。综合学习《伤寒杂病论》,第一个方法就是把伤寒与杂病结合起来一块研究,后世把它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那我们可以把伤寒和金匮一起来研究。第二个方法,《伤寒杂病论》可以用《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的理来解释它。有《黄帝内经》就有《黄帝外经》,只是《黄帝外经》丢失了,大家认真去学习一下陈士铎的《外经微言》,这就是外经的其中一个传本。另外,用《难经》的理来解释《伤寒杂病论》也是可取的。
那它的药物组成,由什么药物学来做参考注解呢?在张仲景老先生的序当中可以看到是《胎胪药录》,许多人考证《胎胪药录》就是基于人体内观实修所发现药物功效所做的总结。《胎胪药录》构成了《伤寒杂病论》的药物学,真正要用《胎胪药录》的方法才能解构仲景的方子。《胎胪药录》已经丢失了,我们可以用《神农本草经》来作为一个参考,因为《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张仲景先生学成于同郡的张伯祖老先生,张伯祖老先生源于道家,他的方子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阳旦、阴旦等,仲景避道家之名讳而自出柕机,对部分方名进行了处理,还存在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之类的名字。研究《伤寒杂病论》,自古以来都有个说法,“用经来解论”,经是《黄帝内经》,“用论来证经”,论就是《伤寒杂病论》。
3.熟读通读
刚开始看《伤寒杂病论》时,我建议大家不要看下面的注解,就通篇去读,反复地读,有不明白的再看注解。注解当中有许多古今圣贤对它的解释,有些解释我觉得非常符合实际,有些注解不是那么完全符合。因为有些人不是临床的,是一个纯搞理论,或者凭自己的想象来写东西的,这是不足为虑的;有些是临床大家,但是他对某些问题的认知不一定就完全正确,我们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分辨它。比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医宗金鉴》当中就认为这个药方应该是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如果你看了桂林古本的话,你就会豁然开朗,这两个方都是存在的,但是它们治的病和证是完全不一样的。
学习《伤寒杂病论》,有些人说非常容易,把条文一看就会了,就这么用就行了;有些人说非常难,仲景之方非常得难用,用不好疗效就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
仲景之门,至平至易,是讲它的用,用它的方非常简单,有是证用是方就可以了,这是初步的境界,所谓方证对应的方法。但是方证后面还有病机的问题,有病因、病性、病位、病机、病势五个方面,都得去考虑。说它非常难就是这个理非常难。
张仲景的这些方子绝对不是他自己创立的,他只是灵活地运用这些方子,“为子条记,传于后贤”。我们把张仲景说成医圣,是为了推崇他,如果说没有《伤寒杂病论》,后世中医临床治疗的很多东西将会黯然失色。我们要想把《伤寒杂病论》完全搞清楚,那就要研究得非常深了,那我们就要站在制方者的角度去看,制方者是怎样制的方。我经常在思索这个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我把这些方子按照河洛的方法去推演,初步取得一些成果,有些方子用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做一个倒推。如果我们能站在制方者的角度,同时又能在临床当中用制方者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伤寒,用伤寒,破伤寒。学伤寒是初级阶段,用伤寒是中级阶段,破伤寒是高级阶段。进得去,也出得来,才能够用伤寒的理法方药来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这才是我们医生一生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4.注 家
在熟读伤寒原文之后,大家就要进行一些思考。在思考当中,不免就会碰到许多给《伤寒杂病论》作注的老前辈。金元时期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明代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王肯堂的《伤寒证治准绳》、张遂辰的《张卿子伤寒论》等;清代注解《伤寒论》的注本就非常多,比如说喻嘉言的《尚论篇》,张志聪的《伤寒论集注》和《伤寒论宗印》,张璐的《伤寒缵论》和《伤寒绪论》,徐彬的《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程应旄的《伤寒论后条辨》,还有钱潢的《伤寒溯源集》,张锡驹的《伤寒论直解》,魏荔彤的《伤寒论本义》,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吴谦的《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还有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徐大椿的《论伤寒类方》,沈金鳌的《伤寒论纲目》,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章虚谷的《伤寒论本旨》,周学海的《伤寒补例》等;同时在日本有丹波父子的《伤寒论辑义》、《伤寒论述义》等,都对《伤寒论》有很高的评价和很高的发挥。对《金匮要略》的注家,有元末眀初的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徐彬的《金匮要略论注》,魏荔彤的《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还有吴谦的《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陈念祖的《金匮要略浅注》,唐宗海的《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等。
那么在众多注家当中,我们首先看哪一家好呢?我个人觉得还是要看最早的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成无己还有《伤寒明理论》和《伤寒明理药方论》,和《注解伤寒论》一起并称为“三足鼎立的骑士”。《注解伤寒论》非常有名,《伤寒明理论》和《伤寒明理药方论》被束之高阁。第二个我个人推荐的是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和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精不过尤在泾,明不过柯韵伯”,就是说对《伤寒论》精髓的理解尤在泾是屈指可数的,对伤寒了如指掌、心如明镜的是柯韵伯。他们的注解或以方归类,或以证归类,或以法归类,角度不同,殊途同归,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不同角度选择适合自己的。
在《金匮要略》注本中,有两大注本与两小注本,两大注本是指比较详细的《金匮要略论注》与《金匮要略编注》,两小注本是指《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与《金匮要略心典》。我个人推崇的是《金匮要略心典》。
5.大小方、加减法、主之、宜、不差者...
我们在《伤寒杂病论》当中可以发现,从大方子中可以发现许多小的方子,而且还可以合方来治疑难。比如说,在小柴胡汤中讲,若咳者如何如何,提炼出了这六味药:柴胡、黄芩、半夏、干姜、五味子、甘草,这个方子源于《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叫做六味小柴止咳汤,这是我常用的一个方子。在小青龙汤的加减法当中,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我把它叫做八味青龙治喘汤,它的组成就是桂枝、芍药、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炙甘草再加杏仁。那么当既有咳又有喘怎么办呢?换句话说,既有相火又有痰饮夹杂时怎么办呢?受柴胡桂枝汤合方的影响,可不可以把这两个方子加在一块呢?就是把前面这两首方子合在一块,它们有共同的药物半夏、干姜、五味子、甘草四味药。
张仲景的方子当中非常有趣,比如说,很多加减法,有明的有暗的。比如说暗的,桂枝汤,他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等,许多暗的加减法。还有明的加减法,比如说在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理中汤、真武汤的后面。大家看一看,这些地方是什么样的地方,是水、火,还有中土的地方呀,水火聚集的地方,土是后天之本,它其实暗含了许多的大道理需要我们深刻地去体悟、挖掘、整理。
另外《伤寒杂病论》当中,“什么什么主之”,那就是它的必效方,原方运用就可以了;“宜什么方”就是说你可以采取的;“宜什么方,“不差者,用什么方”,那就是可能是这个,可能是那个,当不好分辨时,先选择一种试探性治疗,如果不行再用另外一种来解决。比方说“小建中汤不差者,宜小柴胡汤”。那么也有明显的合方,比如说最有名的是柴桂各半汤,是两个方子来合成的。还有桂麻各半汤、桂二越婢一汤、桂二麻一汤等,都是合方治疑难的思路。我们看了许多疑难杂病,用合方的程度远远高于单用一个方子的几率,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6.有字经与无字经?
我们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要领略《伤寒杂病论》的思想境界。清人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说到治学要经过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习《伤寒杂病论》,我们除了研究条文之外,包括条文与条文之间相互的关系,详于此而略于彼,或详于彼而略于此的文章要全部贯穿地读,反复地读,反复地在临床中去体会,体验可以理解,阐扬可以光大。体验越深时,对方子的感受,对条文的理解,以及对它病因、病性、病位、病机、病势的把握会越来越纯熟。熟能生巧,你对它不熟,又怎么能生巧呢?
我们读《伤寒杂病论》时,既要思有字之经,更要思无字之意。这些有字经与无字经,是后人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如果将《伤寒杂病论》融会贯通,既可以学习理法方药的知识,又可以掌握辨证论治的规律